产品中心

抱团经“桑”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时间: 2024-06-28 04:32:32 |   作者: 产品中心

  “首批蚕茧卖了8万多元,大大超出了预期。”6月8日,含山县仙踪镇骆集村科技特派员王建文笑着和记者说。

  “两年时间,种桑养蚕终于看到了回头钱。”含山县仙踪镇金洼村科技特派员张林眉眼里都是笑意。含山县仙踪镇五里村科技特派员夏文建补充道:“这是我们三个村子齐心协力打的一场乡村振兴‘翻身仗’。”

  小小桑叶,如何长成带领三个村致富的“金叶子”,织就一条全新的乡村振兴新“丝”路?答案就在王建文等身兼多职的科技特派员身上。

  “他们不等不靠,立足科技赋能,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光彩。”市科技局农社科科长郑江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服务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383人,行政村实现“一对一”服务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2021年,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建文作为马鞍山市第八批选派干部,来到含山县仙踪镇骆集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我身兼数职,不仅是、驻村工作队队长,还是一位科技特派员。”王建文说。

  出发之前,王建文打包了不少生活用品,做好了“身在心也在”的打算,其中,就有一床蚕丝被。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王建文在骆集村安顿下来之后,如何为这个窝在山洼洼里的村子叩开“致富门”,成为他这个考虑的“首要大事”。

  “就是这床不起眼的蚕丝被,唤醒了骆集村的传统桑蚕养殖。”仙踪镇骆集村党总支书记汪国才告诉记者,村干部在一次闲聊中,聊到王建文的蚕丝被,聊到仙踪镇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有桑蚕养殖的历史,后期由于环境和周边发展等原因,大量的桑树被砍。

  仙踪镇地处北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约235天,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35毫米,气候地理条件利于桑树生长。

  “丘陵地区利用荒岗荒坡栽桑养蚕,是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一次骆集村的书记务虚会上,王建文首次提出了致富的突破方向——种桑养蚕。

  入职市科技局后,王建文就一直从事科技文献的收集和供给工作。“业内人士称我为马鞍山的资深情报员。”王建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乡村振兴也是如此,要认真吃透本地的实际情况。

  驻村后,王建文走访了本村一些老党员,从他们口中得知仙踪镇有养蚕的传统和基础,但因技术力量、人手紧缺等方面的问题,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断代。这些“情报”给了王建文带领村民种桑养蚕发展经济的底气。

  随后,王建文又找到了大量的利好“政策情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蚕桑丝绸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我省印发《2021年全省特色农业工作要点》《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大力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等都提出了大力推进规模化高质量桑蚕养殖基地建设。

  通过市科技部门的协调,王建文邀请我省蚕桑行业的权威专家、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蚕学与经济动物系徐家萍教授进行了产业可行性调研。调研后,徐家萍教授认为仙踪镇地理天气特征情况和土地资源具备建设桑蚕养殖基地的基础,可以发展规模化桑蚕养殖。

  收集情报,还要验证情报。王建文通过市场调研得知,目前我国生丝80%用于出口,蚕茧属于供不应求状态。其次,岳西、潜山、金寨等地都因为规模化养殖桑蚕,经济得以大幅度提高,村集体经济迈入强村行列。2021年8月10日,由该镇、村及部分养殖专业户组成的调研团队赴霍山县考察当地“桑蚕小镇”建设,并参观了丝绸企业、养殖大户。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得知紧邻的五里、金洼两个行政村,和骆集村的情况类似。”王建文说,他联系上同是身兼“科技特派员”的五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夏文建,金洼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林,三人一拍即合:要抱团经“桑”,开辟出一条乡村振兴新“丝”路。

  “我们经过充分调研,撰写了《仙踪镇5000亩优质高产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作为牵头人的王建文介绍,计划以仙踪镇退耕还林土地、闲置仓库、废弃校舍为基础,新建规模化、标准化桑蚕养殖基地,与龙头丝绸企业合作,采用“行政村+农户+企业+高校”联合社模式,发挥养殖示范户带动示范作用,发展桑蚕产业,逐步建成桑、茧、丝全产业链,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春天,仙踪镇骆集、五里、金洼行政村统筹整合资源,在骆集村种植了150亩桑树,建立桑蚕养殖基地。

  6月6日,芒种。在仙踪镇骆集村,成片桑海成为当地夏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在骆集村村部,则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当天,首批蚕茧装车销往霍山。骆集村桑蚕养殖基地组织村民们将一篓篓蚕茧运到村部广场,村干部忙着称重、测级、登记、分类定价,一派忙碌景象。

  “首批结茧2500公斤以上,全年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左右。”汪国才介绍,桑蚕的饲养不仅带来可观的收入,还为当地村民带来就业机会,每年采摘桑叶、管护桑蚕都需要大量的人工。

  “我这个养蚕基地有12个人干活,每个人一年大概有2万元收入。”桑蚕养殖基地负责人黄之香说道。

  “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养蚕水平,扩大养殖面积,培养更多养殖示范户,让更多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夏文建表示。

  蚕桑产业有了起色,三位科技特派员又谋划在“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提高土地利用率、桑园综合效益,带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蚕桑产业中来,让蚕桑产业成为当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三位科技特派员抱团发展的故事,是马鞍山市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缩影。常年活跃在马鞍山市基层一线名科技特派员,深挖深耕特色产业主阵地,默默地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仅2023年1-5月,全市科技特派员促进企业增收2340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897万元,惠及农户2421户。